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身体出现问题,比如容易口臭,积食,便秘,手脚冰凉,尿床,易感冒、长高难等,都会带孩子去看看中医,因此也常常会听到医生用“三焦不通、三焦淤堵”来描述孩子身体的问题。很多人对“三焦”只有一个模糊的理解,但三焦到底指的是什么?三焦怎么就不通了?是因为什么而不通的?又怎样才能让三焦通?
今天就好好来说说“三焦”的问题。
一、上中下三焦功能,各有特点。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为上、中、下三焦的合称,位于躯干部分,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重要脏腑器官均在其中,以横膈和肚脐为界,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生理病理区域。
上焦:横膈以上,包括心、肺;
中焦:横膈以下、肚脐以上,包括脾、胃、肝、胆;
下焦:肚脐以下,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可见,三焦包含了几乎所有人体最为重要的内脏器官,在中医学中将它归为一腑,在人体十二脏腑中,唯它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可以这样说,三焦是一个统管全身的大系统,与气血、经络、体液密切相连,形成一个大循环,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行元气:三焦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的道路,元气根于肾,但通过三焦而充沛、布达于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运行水谷:“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都通过三焦完成。
✅运行水液:全身的津液代谢虽由肺、脾胃和肠、肾、膀胱等许多脏腑协同作用而完成,但必须以三焦为水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上中下三焦在共同协作完成以上功能时,又分别各有特点。
1.上焦如雾: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当孩子上焦有淤堵时,机体无法将气血、津液运输至全身,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发热、口渴、鼻塞、咳嗽、耳鸣、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头昏脑涨等。
2.中焦如沤:所谓“如沤”,是指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当孩子中焦有淤堵时,脾胃失调,上不能输送、下不能沉降,可能出现积食、胃寒胃痛、腹胀、烧心、脾胃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眩晕、胸痛等症状。
3.下焦如渎:所谓“如渎“,是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当孩子下焦有淤堵时,肾、膀胱、大肠传导糟粕、排泄二便不利,可能会出现便秘、遗尿、疲倦、手足心发热、腰酸腿软、盗汗等症状。
二、三焦不通,往往从中焦堵起
从上可知,中焦主要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器官,这些器官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焦主要负责将吸收的清气和精华通过化解、吸收、运化的方式,分发到全身,同时将废物排出体外。因此,当中焦出现淤堵时,气血和津液的输送与沉降受阻,可能会导致全身的气机不畅,从而影响上焦和下焦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