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身体出现问题,比如容易口臭,积食,便秘,手脚冰凉,尿床,易感冒、长高难等,都会带孩子去看看中医,因此也常常会听到医生用“三焦不通、三焦淤堵”来描述孩子身体的问题。很多人对“三焦”只有一个模糊的理解,但三焦到底指的是什么?三焦怎么就不通了?是因为什么而不通的?又怎样才能让三焦通?
今天就好好来说说“三焦”的问题。
一、上中下三焦功能,各有特点。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为上、中、下三焦的合称,位于躯干部分,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重要脏腑器官均在其中,以横膈和肚脐为界,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生理病理区域。
上焦:横膈以上,包括心、肺;
中焦:横膈以下、肚脐以上,包括脾、胃、肝、胆;
下焦:肚脐以下,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可见,三焦包含了几乎所有人体最为重要的内脏器官,在中医学中将它归为一腑,在人体十二脏腑中,唯它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可以这样说,三焦是一个统管全身的大系统,与气血、经络、体液密切相连,形成一个大循环,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行元气:三焦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的道路,元气根于肾,但通过三焦而充沛、布达于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运行水谷:“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都通过三焦完成。
✅运行水液:全身的津液代谢虽由肺、脾胃和肠、肾、膀胱等许多脏腑协同作用而完成,但必须以三焦为水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上中下三焦在共同协作完成以上功能时,又分别各有特点。
1.上焦如雾: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当孩子上焦有淤堵时,机体无法将气血、津液运输至全身,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发热、口渴、鼻塞、咳嗽、耳鸣、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头昏脑涨等。
2.中焦如沤:所谓“如沤”,是指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当孩子中焦有淤堵时,脾胃失调,上不能输送、下不能沉降,可能出现积食、胃寒胃痛、腹胀、烧心、脾胃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眩晕、胸痛等症状。
3.下焦如渎:所谓“如渎“,是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当孩子下焦有淤堵时,肾、膀胱、大肠传导糟粕、排泄二便不利,可能会出现便秘、遗尿、疲倦、手足心发热、腰酸腿软、盗汗等症状。
二、三焦不通,往往从中焦堵起
从上可知,中焦主要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器官,这些器官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焦主要负责将吸收的清气和精华通过化解、吸收、运化的方式,分发到全身,同时将废物排出体外。因此,当中焦出现淤堵时,气血和津液的输送与沉降受阻,可能会导致全身的气机不畅,从而影响上焦和下焦的功能。
这就是为什么说“百病脾为先”。脾在中焦,是推动整个身体健康运转的中枢动力。脾运转不动了,就会接二连三地影响其他各个脏腑,发生一连串的病理反应。
而孩子脾常不足,最容易就是脾胃受伤,中焦就很容易堵,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功能,作为上焦和下焦的桥梁还可能影响上焦和下焦,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三、一消二运三温通,疏通三焦
调理三焦不通,首先就要从中焦脾胃开始调。那么,孩子的中焦最容易因为什么而堵呢?
积食:孩子脾常不足、又饮食不节,食物在脾胃中停留时间过长,无法及时消化和排出,就会形成积食,进而堵塞脾胃的气机。
湿因:当湿邪困阻脾胃时,会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使气血和津液无法正常流通,从而出现脾胃淤堵的症状。虚寒:当脾胃阳气不足时,会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脾胃淤堵。
因此要疏通中焦的淤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记住:
✅一消:要清理祛除能导致中焦不通的淤堵物,留意孩子的口气、舌苔、大便,有积食表现的时候及时消积食、湿气大的时候及时祛除脾湿;
✅二运: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也是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器官,要注重脾胃养护,平时多用补脾经、运板门、摩腹等方法帮助孩子健脾胃、助运化,
✅三温通:要避免中焦因寒而堵,要通过温阳让气血运动起来、新陈代谢加快,有利于三焦的通畅。像温熨元阳等手法可以用起来,此外在孩子没有内热的情况下,常用艾灸灸膻中、神阙、足三里,也是不错的温通方法。
也有不少相关的药食材,比如杏仁宣通上焦、白蒄仁行气宽中通中焦、薏仁渗利湿热通下焦又健脾,这些药食材常被用于健脾消积利湿以通调三焦。当然,也可以选择陈济堂的小儿消食健脾保健贴,则宣畅气机,健脾利湿的功效事半功倍。
总之,“一消二运三温通”是一个从中焦出发、综合调理三焦的方法,同时还需要从饮食、生活习惯、情绪调节等多方面入手,在调理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坚持,帮孩子逐步改善三焦淤堵的情况。同时,如果出现明显的病症或长期无法缓解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