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冬病夏治”这个词总会被提起。《黄帝内经》记载“春夏养阳”“长夏胜冬”说的是在夏季培补人体阳气,到了冬天就不易受到寒邪侵袭。
虽然冬病夏治很受欢迎,但是在冬病夏治过程中,仍有很多人存在误区,这样治疗下来,不仅达不到效果,还会越治越病!
误区一:所有人都适合冬病夏治
阴虚火旺者不适合冬病夏治。
事实上,冬病夏治是无法治疗一切疾病的,而且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同一类型的疾病出现的症状也是不同的。比如在一般哮喘治疗中,只有寒痰犯肺类型的咳喘,才是适合通过冬病夏治的办法来治疗的。
阴虚火旺型的患者,身体内部的阳气过重,所以一定要先进行温补,不然是不利于治疗的,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新的伤害。
误区二:冬病夏治见效后可停止治疗
治疗半途而废或使病情加重。
冬病夏治是一种系统性的中医手法的调理方法,短期效果不是十分明显,通常要获得真正的效果,需要到冬季才能够感觉到。
此外,冬病夏治所针对的疾病多为一些慢性病,治疗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
即便到了冬天真的有了效果,也不要轻易见好就收,是否继续治疗还要听从医生的建议。
误区三:冬病夏治后贪凉也不怕
有些人认为做过一次敷贴或伏针的冬病夏治后,回家后就可以无所顾忌,吹空调、吃冷饮,甚至还洗冷水澡,结果第二天,非但没见老毛病好转,疾病症状反而加重了……其实在敷贴后,也不能贪凉,还要避免长时间待在低温的环境中。冬病夏治需要身体出汗,长期闭汗不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另外室内外环境温差不宜过大,不要过度贪吃冷饮,盲目洗冷水澡,这与“春夏养阳”的中医思想是矛盾的。
误区四:夏治可保冬病不发作
夏治只是基本保健,不可过于依赖。
实际上,冬病夏治只是针对慢性疾病的一种基本预防保健,并不能代替日常治疗,在此期间不能盲目减药、停药
同时,一些需要遵守的禁忌也不能松懈,在夏天应忌食酸冷、辛辣、油腻 物,尽量少吹空调,同时注意适度的锻炼。
误区五:平时不用治,盛夏“打伏针”
出现症状要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打伏针”是指对于一些冬季容易发作的病,可在夏季最热时进行针灸治疗。不少人听说“打伏针”,就希望通过这一疗法治病,觉得等到夏天去打伏针病就会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