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健康文化
地道选材
0371-56656632
全国咨询电话

HENAN CHENJITANG YIYAOKEJI YOUXIANGONGSI

河南陈济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陈济堂批发商城
穴位贴敷的发展史
来源: | 作者:chenjitang | 发布时间: 2020-12-24 | 6718 次浏览 | 分享到:
    穴位贴敷疗法,古称“外敷”,“外贴”。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现在称:穴位贴敷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秦汉以前)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

   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图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创口外敷即有“傅”,“涂”,“封安”之法,所载的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当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为后世所广泛应用。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

   在《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至今仍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

   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晋·唐时期

   晋代: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中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

   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提出了“无病之时”用青膏摩于卤上及足。动以避“寒心”,等求未病先防的思想。

宋元明时期

   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极大的丰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初步探讨了膏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的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